一件寿山石雕投保投保1.3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寿山石作品中承保金额最高的一件作品。这里所说的是2011年海世博会福建馆里摆着一件世界最大寿山石雕《春声赋》。世博会已经过去,但是这件投保过亿的寿山石作品,不仅让我们思考,究竟寿山石雕的价值有多少,竟能有如此的魅力。
寿山石,是作为“四大印章石”名垂千古的。其他三大印章是青田石、昌化鸡血石、巴林石。说起印章,中国人用印的历史得远溯商周,史料《周礼·地官掌节》上有云:“货贿用玺节。”这玺节,说的就是今之印章也。古代用作印章的材料有许多,金属、玉石、玛瑙、水晶、角牙、竹木……到最后,反而是石头主导了主流,所谓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印人治印,讲究印石质地,是否适合篆刻创作等等。元明以来,寿山石章应运而生,得到大量的使用,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具备硬度适中的优点,因此倍受篆刻家的赏识。
美的根源
寿山石因出产于福州寿山及其附近村落而得名,这也是地球上唯一的寿山石产地。寿山石中的极品就是大名鼎鼎的田黄石。田黄石因产于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
说起寿山石,它的成因来自于中生代某一个时期福建东部出现的地质大变动和火山大爆发。矿物质、液体、岩浆经过变化后,保留下来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重新冷却结晶成矿,形成今天所说的寿山石诸矿。
寿山石晶莹剔透,通灵滋润丝毫不输于翡翠。更为难得的是寿山石的色彩,斑斓绚烂,有人甚至夸张地说,寿山石拥有自然界几乎所有天然的色彩。而同时寿山石的硬度只有2度左右,便于雕刻,而人们熟悉的雨花石的硬度是6度,翡翠的硬度竟达到了7度。
专家说,寿山石中田黄的形成更特殊,类似新疆和田玉的母料和子料的关系——光有火山爆发地壳运动的先决条件不够,还要经历与母体分离、流水洗礼,形成一块块鹅卵石样的石头,再被埋入水田下1至2米深的土壤中,上千年甚至上万年,在温暖的泥土里接受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浸润,如此多的条件和机遇综合在一起才锻造出一块少有棱角甚至是没有棱角的田黄石。而田黄石没有完整的矿脉,当地人都说田黄石“无脉可寻,无根而璞”,因此,大块的田黄石极为罕见。
人人都说寿山石尤其田黄石珍贵,除质、色、纹有其自身的特点外,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之故”的缘故。倘若田黄石存量如高山石矿系之材料充足,想必另当别论了。再经由历代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雕刻,以及名人及史料工作者的赞誉等因素,终于一起将它推上了至尊的宝座。
黄宾虹先生在《古印概论》中说道:“寿山石发现于元明之间。最初寺僧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云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锓可刻,用以制印。”这些所谓的“好事者”,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一个文人和书画家的群体。他们与寿山、青田等“花乳石”的“惊鸿一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缘,篆刻艺术由此再获生机,进入“石章时代”,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明清流派印也由此产生。所以寿山石的本质,是一种印材。寿山石雕发轫于制钮,是一种服务于文人、为文人所欣赏、乃至文人参与其中的“文人化”的艺术。
寿山石除了柔而易攻、通灵润泽之外,变幻莫测的色彩与纹理,更是其魅力之所在。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说,“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然而,“物之病”却能“取妍于人”,让欣赏者“以之为美”,这种美的根源不在“物”,而在于“人”,在于一双审美的眼睛。寿山石的真正发现者是文人,这句话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寿山石作为实用印石,从明清以来,以它石质中内涵的“细、结、润、腻、温、凝”的特性,获得印人的珍视。印人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使用、认识寿山石,到成为印人治印须臾不可短缺的基本材料,这正是寿山石章的灵性和魅力所在,使寿山石章在中国四大印石中,后来居上占踞中国印石重要的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