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往东大约100公里,浏阳永和镇大溪河里,有一种长着菊花的石头。自永和人欧阳锡藩拿石头做了一方砚台始,浏阳菊花石雕已延续274年。现在,菊花石雕是中国三大著名石雕之一。
这些两亿多年前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的方解石,有“花”的只是大约20厘米薄薄一层。从1989年起,人们不再需要拿着五六米长的钢钎去水下弄原石。机器铲起来的毛料,被送进各个作坊。它们也不只是来自河中。附近的山料花色密度虽然大一些,但始终比不上河里的石头润,也缺了那么一点瓷的质感。
浏阳市才常路上有一排菊花石展示店,那些充满质感、静静怒放的菊花,安静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2008年,浏阳菊花石雕技艺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一年,38岁的陈继武成为省级美术工艺大师,大概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师”了。
从事菊花石雕24年来,陈继武不记得自己亲手雕过多少块石头。初学时那一套传统的雕刻工具,如今已成为道具。但即使有电动工具的今天,一块美丽的菊花石雕的落成,依旧不容易。
石亦有道。从追求型,到追求意境与人生感悟,最终都呈现在一块块雕刻上。这也是雕刻艺人与2亿年前石头的一次凝视与对话。
跟其他石雕相比,菊花石雕特殊之处在于先要找出“花”的所在,再依据“花”去构思造型。只有与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艺人,才知道“花”在哪里。他们知道依据筋道、纹路判断,且长菊花处石头偏软一些。这是个刺激的寻宝过程,谁也不知道有什么等在石头中,且偏差几毫米可能就破坏了花朵的完整性。运气好的话,遇到花朵密密麻麻,层次错落,张力自然,“鬼斧神工,根本不需要雕刻”。更多的,则是在“花”被找出来后,根据“花”的位置、层次进行创意设计。
设计图稿是直接拿毛笔画在石头上的。然后依据这个开坯,雕刻出整体轮廓。这之后的工序,跟其他石雕就差不多了。深雕、精雕,冲洗、打磨,继续精修、打磨、打蜡。终于,这些石头像泡在水里一样润泽,却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被配上实木底座,以新的面貌被人打量、解读,以及收藏。
有着国画、工笔画基础的陈继武,将这些都运用到了石刻上。那块著名的菊花石雕《桃花源记》,近处的桃花整体镂空雕,远景则用浮雕,虚实得当,而溪流、小桥、渔夫则显得细密、生动。
雕琢,本就是一件精益求精的事情。一块好的菊花石雕,动辄需要几个月甚至上十个月才能完成。这是一个持续做减法的过程,唯有安静、耐心、挑剔,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浏阳会这门手艺的人已不足200人。而菊花石的开采,也面临资源终将枯竭的问题。也许很多年后,静静地看着一朵菊花从石头中浮现,将是奢侈之事。
菊花石是美丽的,不过雕刻菊花石的工作空间却充满着灰尘、噪音,当然,更有雕刻艺人们的辛劳和汗水。
依据菊花的位置、纹理设计造型,用毛笔直接在石头上画草图。这是最考验一个雕刻艺人底蕴的工作。
真正的菊花石都有一个“花心”,它们在雕刻艺人的手下,开得如此绚烂。
如今雕刻都是机器,要省力很多,但依旧是一个细致活,常年累月雕刻着花呀鸟啊,“没人说话,很孤独”。
传统手工雕刻菊花石雕的全套工具。
陈继武的石雕厂里有20多个工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工序,都默默和石头打了多年交道。
相对那些华丽磅礴的大件,这种小菊花石雕摆件更接近菊花石的原本面貌。 |